如今中产似乎在各个国家都成为了一个贬义词。 前几天和在美国的老师聊了聊美国中产的现状,今天聊一聊中国的中产。直到今天,也没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,这里引用一下《胡润财富报告》里的划分:
- 富裕家庭:600万资产
- 高净值家庭:千万资产
- 超高净值家庭:过亿资产
如果按照常用的4%资本回报率来看,高净值取中位数5000万,对应的无风险资本年收入分别为:24万,200万,400万。而400万基本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走读书->就业->晋升->职业经理人这条道路上的天花板了。譬如互联网大厂P9,外企中国区负责人,咨询/律所Partner,投行MD等等。这些都是合法纳税收入,无论薪资如何规划,综合税率 大致在35%-40%之间。这也就意味亿元资产对应着的劳动效益大致在年薪650万。对于家庭收入来讲,还是有可能达到的。
这样一条道路,是否有可能摆脱中产阶级?
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从本科/硕士算起,大概也就25年。自古职场如青楼,不许楼里见白头。如果有读者不小心读博了,请关掉这篇文章:)这期间假使运气能力均不错,天花板的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万。这里不考虑社会平均薪酬的提升,因为中产阶级的每次涨薪,对应着社会财富门槛的再次调整。
这其中还没有考虑到在经济下行周期,理财暴雷,固定资产大幅缩水,失业危机等等。所以说,通往中产的这条路不过是南柯一梦,看似是一条最稳妥的路,其实是荆棘遍地。假使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知,飞的越高,摔的越惨。
如何破解?
中产热衷的事情,通通不要做。好机会只有两三个,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,尊重客观事实,寻找到自己的领域,构建并持续扩大生产资料。寻求一定程度的垄断,时间作为催化剂,持续的加速冲破地心引力才有可能。
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。
#随笔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3-12-16